2021年12月28日下午两点半钟,由华中师范大学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农村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题为“我的英语为什么不地道”教育讲座,线下在3408教室,线上在腾讯会议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易宏根老师,主持人为闫春梅教授。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柯贤兵、向宗平等老师和开云(中国)官方的本科生以及教育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开始,首先,闫春梅教授简要介绍易宏根老师的求学经历和职业生涯。
随后,易宏根老师用自己患着感冒给大家做讲座为导入,延伸到自嘲自己英文不地道,向大家求医问药,开场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易老师介绍自己英语学习上的“病史”,小学2年,中学6年,8年英语学习未出现任何问题,大学求学第一年成绩优异,第二年发现自己和外教的表达总是有出入,自己诊断出问题主要为:第一,“贫血”,即词汇量不足,以茶壶里倒饺子形象比喻了词汇量不足对于英语表达的阻碍;第二,“营养不良”,即不了解英语文化。易老师讲到自己从1989年至今,西方国家留学工作十几年,学习英语三十多年,词汇量丰富了,文化也比之前了解了,可是症状还未消失,从而引出病根,即症结在于思维方式的问题。
通过对中西方思维进行对比,主要包括中式思维的由远及近对比西方思维的由近及远,中式思维的形象思维对比西方思维的抽象思维,中式思维的整体思维对比西方思维的个体思维,以及中式思维的主体思维对比西方思维的客体思维,结合生动具体的例子和自己国外留学工作的亲身经历。比如提到他在美国的孔子学院工作时,有外国学生问到中国羊年的表达,羊究竟对应着英文里的哪种羊,指出了中国的整体思维和西方的个体思维的具体体现。然后又通过提到中国对于不同亲属清楚区分的称呼,比如表弟表哥,堂哥堂姐等,告诉大家中国并非没有个体思维,但是中西方的个体思维又不一样,中国对于称呼的清晰界定是源自古老中国文化的父系和母系社会的区分,由于西方社会没有这样的文化,所以类似的情况在西方社会就不会出现。易老师的讲座既解答了观众可能产生的疑问,又阐明了中西方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同时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类似这样生动恰切的例子层出不穷,让听众在欢笑中清晰理解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找到英语学习与教学努力的方向。
讲座尾声阶段,易老师对老师和学生提出期望,无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传授英语给自己的学生过程中,都应该对西方文化、西方思维方式有所了解,不要仅仅满足于听懂和看懂,而要多思考中英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力争做到在用英文表达的时候不需要经过中文中转。
最后,在讲座的提问环节,易宏根老师热情细致地回答了线上线下听众的问题,大家都表示获益匪浅。
本次主题教育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易宏根老师的分享不仅仅让大家清楚明了的认识到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同时在思维方式层面给大家指明了地道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方向。老师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使大家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