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old > 新闻中心 > 外院新闻 > 正文

美国院士让-米歇尔•拉巴泰来我院讲学

时间:2015-12-28 08:18来源:未知作者:全哲君 王薇点击:
2015年11月22-27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让-米歇尔拉巴泰(Jean-Michel Rabat)应邀访问我校,为我院师生作了有关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系列讲座。本次系列学术讲座
        2015年11月22-27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让-米歇尔·拉巴泰(Jean-Michel Rabaté)应邀访问我校,为我院师生作了有关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系列讲座。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由教育部外国专家计划和华中师范大学华大论坛资助,开云(中国)官方副院长罗良功教授主持,学院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聆听了报告。
       拉巴泰教授的系列讲座共四场。第一讲题为“悲悯的形成:尼采、本雅明、瓦尔堡、杜尚”(Formations of Pathos: Nietzsche, Benjamin, Warburg and Marcel Duchamp)。在讲座中,拉巴泰教授介绍了“悲悯”(pathos)一词的起源,悲悯、情感(emotions)和文学(literature)之间的关系。然后,拉巴泰教授以德国哲学家尼采为例,详细阐述其思想观点及其对文学的贡献。他认为,尼采的悲悯情怀,是源于对生命的体悟,尼采反对虚无主义,试图寻找人类道德的起源,他的这种哲学思想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精神支柱。随后,拉巴泰教授分别介绍了本雅明、瓦尔堡、杜尚的悲悯艺术思想。
       第二讲题为“爱尔兰现代主义与尼采精神”(Irish Modernism and the spirit of Nietzsche)。拉巴泰教授介绍了尼采精神对叶芝、乔伊斯以及贝克特等三位爱尔兰作家的创作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尼采“上帝已死”是叶芝诗歌《基督重临》的主要基调,尼采“酒神精神”、“日神与酒神的审美思想”贯穿了乔伊斯的作品《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尼采自称是“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这种虚无主义哲学思想在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第三讲是“历史的悲悯:西丽•哈斯特维特的《一个美国人的悲伤》中的创伤”(The Pathos of History: Trauma in Siri Hustvedt’s The Sorrows of an American)。拉巴泰教授在介绍了小说《一个美国人的悲伤》(2008)和创伤理论之后,运用创伤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兄弟姐妹试图理解父亲亲历战争给他们留下的精神与心灵的伤痛的小说,作家西丽•哈斯特维特从小说情节、角色、人物展现对创伤的诠释,小说文本要表达的是“秘密难以言说”的观点。
       在第四讲“吉尔·德勒兹的‘情感’和拉康·雅克的‘悲悯’”(Gilles Deleuze’s Affect vs. Jacques Lacan’s Pathos)中,拉巴泰教授阐释了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情感”、拉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悲悯”及其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当代人文思潮和哲学思辨对文学研究和文论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认为,德勒兹哲学思维与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文学的本质。
       让-米歇尔·拉巴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出版专著和编著30余部,包括《1913:现代主义的摇篮》、《拉康与文学》、《乔伊斯与自我中心主义政治》等,论及现代主义、心理分析、当代艺术与哲学以及重要现代主义作家,兼任《现代文学学刊》(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执行编辑、美国贝克特研究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